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11:35    次浏览
戏曲丹青两相宜 认识黄雅丽,是在1998年天津日报与和平文化宫联合举办的“文艺周刊”文学创作班上。当时,笔者眼中的她总是独坐一隅,不善言语,但她具有民族风的华丽服饰与她的美丽端庄,使人印象深刻。虽然别后少有相见,但是在一些画展中,我却看到了她让人耳目一新的画作。和平文化宫美术部负责人何莹向笔者推荐黄雅丽说,她不仅画画得好,还为和平文化宫的美术公益活动做了许多事情,为提升社区百姓的审美情趣传达了正能量。她的话,让我对黄雅丽又多了一重认识。虽然在采访她时要倒几次车,但是,我却没有任何怨言,因为凡是热爱美、传播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及热衷公益事业的人,都值得让人去寻访。—作者手记追戏的多彩童年在天津画坛,黄雅丽的画作,尤其是“戏画”非常特别。用专业人士的话说,是戏中有画,画中有戏,以戏入画,各臻其妙。韵味,戏味兼具,笔墨既简练又变形,角色的一招一式,人物的一颦一蹙,惟妙惟肖,生动传神。对一个画家来说,画戏是很难的。黄雅丽却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,她的艺术之路,还要从她的童年说起。黄雅丽是个七零后,五六岁时在白洋淀生活。到了年节或农闲时,村子里总会搭起露天戏台,由京剧团的演员演唱样板戏。不仅如此,河北梆子、评戏等戏曲也时常下乡,这时是小雅丽最快乐的时候。除了听他们的唱腔、念白,他们的服装、装扮也都让她着迷。她还边听边模仿,许多唱段渐渐地都会唱了。直到现在,她每年过年都要回老家,就为了看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大戏。她骑着自行车,从这个村子到那个村子追着看。在寒风里一站就是3个多小时,从他们开始上装,到演出结束后卸装,冻得手脚生疼,但她看得却非常过瘾。从她记事起,戏曲的记忆一直陪伴并影响着她。她看的已不只是戏,而是那里的感觉;让她迷恋的也不只是戏,而是这个过程。黄雅丽十岁左右,河北梆子剧院来挑演员,她一下子被挑上了。传统观念非常强的父亲说什么也不让去,他说:“好人家的孩子怎么可以当'戏子',你就断了这个念头吧!”1989年,一直喜欢画画的她想考天津美术学院。父亲说什么也不同意。他还固执地认为,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去考美院。黄雅丽没有办法改变他的传统观念,只得天天跟他磨,甚至连“离家出走”的话都吓唬给他了。三天后,他看女儿非常决绝,才勉强答应。爱戏的莘莘学子1989年,黄雅丽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美术学院。1990年,正值徽班进京200周年,中国大戏院名角、好戏连台。还在美院求学的她,没钱买戏票,只好花5角钱买一张二楼的录像票,看完录像正好大戏开场,悄悄溜到剧场看戏。她虽然饿着肚子,却看得心圆意满,美不胜收。后来,她又以骄人成绩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研究生班,在绘画艺术的天地中渴饮甘露,饥餐灵粮。 黄雅丽对戏曲的痴迷不减反增,已到了“疯魔”的程度。戏迷或票贩子们都知道,在中国大戏院、中华剧院甚至中山公园附近的小剧场,有一个穿着民族服装的美丽女子说不准在等戏票。而北京的长安大戏院、梅兰芳大剧院也是她经常光顾的地方。渐渐地她也融入到了戏曲圈子,开始学唱梅派。后来,她觉得程派更适合自己,程派唱腔的特点是幽咽婉转、低回曲折,若断若续,柔中有刚。既注重字音词义的表达,又给人以音乐美的享受,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兼备。跟名演员、名票交流及登台演出,使她深刻地体验了从戏里到戏外,从戏中人到戏外人的感受,这些都为她对戏曲人物的理解和“画戏”时诠释人物的形象打下了坚实基础。艺术都是相通的,她的文学天赋也展露了出来,多篇文学作品在多个报刊上登载。她认为,文学修养是一个人成功的必修课。她收藏有国学、美术、书法、戏曲、鉴赏、服饰等各类书籍约5000册,多年来买书成癖,这些积淀使她和她的画作拥有了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之气。画戏的梦幻人生“可以看出,黄雅丽是从骨子里爱戏,不同常人,是个真正爱戏,懂戏,唱戏,画戏的画家。”这是知名戏曲人物画家韩羽先生对黄雅丽的高度赞誉。为做到这些,黄雅丽付出了一番艰苦的努力与探索。研究生毕业后,黄雅丽走向专业化的绘画道路。同时她发现,绘画之路走得更艰难了。为了能突破自己,更好表达自己的内心,她找到了戏曲这个平台。台上光彩绚丽的服饰、舞动的水袖皆给了她创作的灵感。她在追求把舞台虚拟的三度空间、人物的程式化动作表现得简括生动、角色造型朴拙单纯、设色艳雅的同时,力图用更贴切的水墨语言,赋予戏曲人物一种符号美感,尝试用更夸张、变形的手法,使画面色墨恣肆交融、线条更富有韵律和节奏,角色的一颦一笑更鲜活动人、更具形式感。由“戏中”画到“戏外”,由画“戏中人”到画“戏外人”。最初,有人曾不理解她为什么要把人物画得这么夸张、变形,而她正是想用这种方式,来表达戏曲人物的精神。如今,她的画作得到了许多人的理解和喜爱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雪涛先生来津演出时,黄雅丽到后台拜访他,并把自己的画册赠送给他,老先生非常惊喜,连连夸赞说:“画得精道,看出来你对戏的真爱,梨园行后继有人啊!”黄雅丽在繁忙的创作之余,还把大量的精力与时间用于公益事业。比如,在和平公益讲堂为百姓教授绘画创作,到部队慰问子弟兵,在传统节日走入社区进行书画表演等,她还把许多名画家介绍到和平文化宫,参加各种活动与美术展览,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群众的文化和精神生活。黄雅丽并没有满足所取得的成就,她对绘画事业还有更高的追求,对用艺术回报社会的公益活动仍有更多的计划。在这里,我们祝愿黄雅丽好人好梦!